“老兵永远不死,他们只会渐渐凋零。” 麦克阿瑟将军曾在1951年卸任前的告别讲演中,引用他年轻时流行的这句歌词。七十年前,中国有无数年轻人怀着保家卫国的信念,毅然踏上逍遥弥漫的战场,用他们的流血青春筑起新中国的大厦;七十年后,年轻人都到了耄耋之年,这些抗战亲历者逐渐沉默、凋零。
为了记录老兵们跌宕起伏的抗战经历,也为了从个体折射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传媒学院“我的抗战,我们的历史”寒假社会实践团队,踏上了寻访曾参与抗战的浙大离休老教师的旅程。从一月下旬起,我们团队六位成员陆续走访了五位老教师,他们中年纪最小的也有89岁,这让我们更深刻体会到,留给老兵讲述、留给我们记录的时间真的太少太少。
1月20日,成员李玲和韩蕾前往浙江医院采访第一位老兵,95岁高龄的章若明,离休前曾任杭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1936年,就读于威海卫公立中学的章若明就在老师的影响下心存抗日救亡之志。学校停课后,不到20岁的章若明投身战斗,他曾组织领导了1940年威海人民第二次武装起义,1942年参加了反扫荡斗争,1944年攻打伪军伪警察据点……然而,曾经的风云事迹,章老师现在多记不清,也说不动了,是在其夫人的帮助下,采访才得以完成。
身体状况同样不佳的,还有张凤英和曹雅素老教师,两位参与抗战的巾帼英雄。张老师卧床多年,聊天交谈的时候,经常气息不稳,但一聊起加入共产党的话题时,张老师双眼里泛光,坦言自己入党“是真心的”。她是1945年6月入的伍,用美妙歌声鼓舞士气、抚慰心灵,直至抗战胜利。与曹老师的交流是在病房中展开的,她小小的身体藏在厚厚的白色棉被里,手上还挂着点滴。因为听力的严重退化,每一次提问都要请她的女儿张老师,俯身贴着曹奶奶的左耳,大声而缓慢地用带着宁波口音的杭州话复述。我们是从曹老人师断续续的点头,转动眼睛,或者是轻如蚊鸣的细微话语中慢慢了解到,1942年加入浙东新四军后,她在妇女大队里从事针线活,默默缝制衣物、日用品等来支持前方浴血杀敌的战士们。
相比之下,家住玉泉求是村的庄秉老师与赵振华老师,均能较清晰地叙述七十多年前,自己的战火青春。1941年,决议当兵的庄老师从上海宝隆护士学校毕业后,进入淞沪游击队五支队一大队,并主动请缨治疗伤病员,此后就奋斗在抗战医务的第一线。出任浙东纵队后方医院院长后,他着手开办第一期医卫训练班,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培养了一大批医务人才,而1955年进入浙大工作后,也正是庄老师一步步地把浙大校医院建设起来。八年抗战中,赵老师是电视剧《永不消逝的电波》里塑造的报务员、电队队长。他十五岁从军,打过游击战,揣过小土枪,做过两年通讯员,又坚守在后方电台,在驻地、山洞、地道,夹壁墙等各种环境下,将首长的战略思想、大部队的转移命令以及下属部队的作战讯息及时地上传下达。
一辈子太长,可回忆的太多;一辈子太短,转眼已到暮年。如今,我们不能忘却他们,曾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这些老兵,我们不能无视,由个体生命引发的时代家国的这些记忆。从现在开始记录,抓紧时间握一握老兵饱经沧桑的双手,尽力留住老兵奉献青春年华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