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乱针绣暑期调研团队
乱针绣之源
乱针绣起源于上世纪20年代,创始人为杨守玉女士。她在西方油画和素描画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传统的针绣手工技术,创造出了有别于我国传统平绣的针绣技术。
杨守玉女士有陈亚先和单银娣等弟子,并各自把乱针绣的技术传承了下来,创办了各自的乱针绣工作室。乱针绣在走线上没有传统苏绣那样工整细腻,而是显得较为杂乱粗犷,以灵活变化取胜。
乱针绣之工巧
因为它是在西方油画和素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可以在乱针绣作品上看出西方油画的风采:注重光暗变化而粗于形象的细节描绘,用针线走势来刻画形象的天然纹理,使针绣作品更富于立体感。
远看一幅乱针绣作品,就好像真的看到了一幅油画作品而不是针绣作品,其中的人物和动物更是逼真灵动,尤其是眼睛部分的色彩和光暗变化几可以假乱真。
但走近细看,这灵动逼真的光暗变化竟是用密密麻麻的细线交错编织而成的,看似同一种颜色中却蕴含了数种乃至数十种线条色彩的变化。而细线的层次交叉又构成了形象的纹理(例如树、人、动物等的皮肤),让人不得不感叹乱针绣技术的巧妙和手工艺人的心灵手巧。
区区一米见方的画布上,却有条理地蕴含了不知凡几的色彩变化,这背后的一针一线的茫茫穿插已然超越了我的想象范围,十几万针,抑或是几十万针?这数之不清的针线背后又是何等惊人的耐心与毅力,我想之不出。今日得见如此优秀的民族手工技术,甚幸。
继第一天拜访两位乱针秀大师,随后来到了位于刘海栗美术馆内的乱针秀展厅参观,馆内除了摆放工艺美术师狄静老师的作品外,还展售一些其他弟子的绣品。绣品样式丰富,题材还是以人物、风景、动物为主,近看针法紊乱,远观栩栩如生,强烈的层次感和立体感产生了类似西洋油画的光色透视效果,使人每每欣赏一幅绣品不得不连连惊叹。
乱针秀的艺术特点是以素描和油画的绘画理论为主导,凭针作画,以线达意,运用纵横交叉、长短不一以及灵活多变的针法,在绣娘临摹后穿针引线的再次创作中形成独具一格的艺术作品。活脱脱一中西文化的产物,从对世界名画、西方人物的再防绣,到作为国礼赠送外国领导人,乱针秀不觉间却承担了中西方艺术欣赏与文化交流的重任。
记得单银娣乱针秀工作室的黄莉老师介绍《阳光女孩》时说,这幅作品光少女的脸部就使用了十几种颜色的绣线,耗时半个月绣成,而完成整幅则将近一年。如此慢工细活的创作是艺术家们对乱针秀的精益求精,也成就了绣品的品质,纯手工的独一无二加上极强的艺术欣赏性使得乱针秀拥有极高的价值。乱针秀的作品往往是各类博览会的展品,亦或是收藏家的藏品。
乱针绣之观察
如此一门独特并且高雅的艺术,在平民百姓中想必也拥有极高的美誉。我们实践团队决定在常州街头进行田野调差,针对民众对乱针秀的了解情况,随机采访了20位。统计结果发现多数民众不了解乱针秀,少数民众了解的则是通过当地美术馆参观、观看电视报纸宣传,而其中只有一位比较熟的老年妇女称乱针秀为一种艺术品。
调研后的落差使我们看到了乱针秀的尴尬,现在的乱针秀只是受业内人士的好评以及收藏家的喜爱,而民众对乱针秀的了解则少之又少。高价值决定了高价格,精工细作的长周期也使其很难成为广泛流通的商品,寻常百姓也就无法轻易接触到。乱针秀的尴尬也存在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不是此次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也没有机会了解乱针秀,乱针秀的尴尬是一种无奈,但是发展与传承也不仅仅只是传承人思考的问题。
在这样的双重压力下,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打破大众与乱针绣之间的壁垒,让更多人了解到乱针绣的艺术价值,感受到其艺术魅力,在此基础上,才能得到市场的恰如其分的认可与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