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下午3点,浙大西溪校区东横教学楼359视听室里,异常热闹。来自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学系的高级副研究员——李宇宏老师,来到传媒学院,和传媒学子们分享了她的口述史纪录片制作的教学经验。
李老师和口述史结缘非常偶然,曾获得日本广岛大学社会学硕士和美国哥伦比亚公共管理学硕士的她,在美国时常被身边研究社会学的同伴问起有关中国文革的事,回到香港后,2011至2012年,她把这作为自己的课题项目,组织同学拍摄了11集《父辈的文革》口述史纪录片。
她说,这一段记忆在他们这代人眼里都是模糊的,但即使“虽未经历,你我已从那是开始改变”,“在遗忘之前讲述,在失去之前纪录”。
从2013年开始到现在,她又开始了摄制100集《族印——家庭相册》,讲述100个普通中国家庭故事,目前已经完成58集。
现场,李老师为同学们播放了《族印》系列中的三段视频。普通家庭的故事,普通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通过学生们真实的镜头记录,呈现在了大屏幕上。对父母们的不理解,亲子间的矛盾,通过这一次次拍摄,慢慢走向了和解。拍摄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追寻和认同的过程,他们了解了历史,了解了自己的家庭,开始自我反省。在场的同学们纷纷为这些纪录片所打动。
接着,李老师还向同学们述说了自己对口述史和纪录片的理解。她认为,二者之间存在矛盾,一个是“口述史对客观性和真实性的要求”,另一个是“纪录片对故事性、可看性的需要”,但它们又是有切合点的,因为“纪录片需要更好的选题,口述史也希望以一种更吸引人的方式进行”。这就是她觉得做口述史纪录片有趣而充满挑战的地方。
活动最后,不少同学分享了自己的感受,也有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疑惑。
一位研究生说,他看到那些拍摄视频的有钱的小孩子,家庭也并不幸福,心理觉得挺平衡的,原来各人有各人的烦恼。他的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有广播电视学的同学提问道,在纪录片拍摄的过程中,如何使被拍摄者不畏惧镜头,乐于分享呢?李老师的回答是,作为一个导演,一个拍摄者,自己要学会与人相处,活泼大胆些,和人去愉快地交往,才能使被拍摄者打开心扉。
(文/张煜锌)
(图/ 刘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