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横电影之约系列报道《灰烬与钻石》
文/黄梦霞
12月2日晚,波兰电影之父安杰伊·瓦伊达的经典作品《灰烬与钻石》在东横放映室上映,影迷们如约而至。作为瓦伊达“战争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灰烬与钻石》并没有像前两部《一代人》和《下水道》那样着重描述波兰与德国两国在战争中的仇恨,而是着眼于叙述战争结束后国家重建背景下小人物的生活,用底层人民的生活来反映那个时代波兰的兴衰荣辱。
影片的主人公马切克就是小人物。他受上司的命令去刺杀新到任的工人党地区书记茨祖卡,然而却误杀两名无辜的工人。沉浸在伤害无辜的深深内疚中的马切克只能借与酒吧女侍员斯蒂娜的短暂关系排解苦闷,然而却被长官安杰伊要求振作起来执行军人的天职,终于在波兰解放之时杀死了茨祖卡。再次完成刺杀人物后,马切克以为自己获得自由,于是洗净双手去寻找上司,但却在逃跑时意外被警察击毙,只能在天堂重获新生。
该影片名为《灰烬与钻石》,典故出自诺尔维特的一首小诗,其灵感来自于碳在高温条件下变成钻石的过程。正如片中描述的场景一样,主人公马切克这样渺小的个体是战争可怜的牺牲品,是那个阴霾笼罩战火纷飞时代的灰烬;而钻石则是人们心中向往的和平美好的人类社会,是无比珍贵遥不可及的梦想。这预示了影片主要传达的情绪:在新的秩序新的结构都在构建中,整个社会的气氛充满了混乱与不安。希望与恐惧并存。
当丰满的理想遇到残酷的现实,小人物或接受或挣扎,逐渐被风雨打磨成为具有多重人格的多面体。主人公马切克就是影片中的一个典型,他在执行任务时毫不手软、冷酷到底,在神圣的教堂前依旧能够拿出手枪击毙敌人;然而一旦陷入爱情中,他又是那么的幼稚任性,挑逗斯蒂娜、倾诉衷情,就像初恋中的大男孩。被刺杀的茨祖卡也是这样一个形象。作为地区书记的他,在与工人交流时谈笑风生、兢兢业业,但是在寻找自己的孩子时他也只是一个无助的父亲。这样看来,在混乱与不安中,唯有亲情和爱情这些最柔软的情感才能抚慰人的心灵。
导演在影片中运用了大量长镜头和交叉蒙太奇剪辑方式,通过对比来凸显看似和平喜乐的表象下不平静的现实。结尾,死在郊外荒野的马切克和酒店中跳舞的木偶般的人们穿插出现在银幕中,讽刺意味不言而喻。至此,瓦伊达充分发挥了艺术家的特长,不表明立场、不做思想引导,用镜头给观众留下无限的想象。
电影结束后,观众们互相交流观影体验,提出自己的疑问。其中,有位观众提到影片中出现的白马和圣徒的意象。这正是影片的高明之处,放弃现实时空,运用象征和隐喻,表现了纯真失落的时刻,既诗意又凄楚。
至此,“战争三部曲”落下帷幕,瓦伊达的艺术才华和人格魅力在三部影片中展露无疑。大师之所以被称为大师,也许有时代背景的原因,但更多的是他们无时无刻不体现出来人文关怀与人道主义精神。
2016年12月2日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