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横电影之约系列报道之《光阴的故事》
文/崔业飞
时隔一个多月,“东横电影之约”恢复放映,重新与广大影迷朋友见面。本周开启杨德昌的专题放映,原本打算放映《恐怖分子》,但由于片源问题无法播放,临时决定放映《光阴的故事》。
杨德昌是华语影坛中独一无二的存在,他对电影这一艺术形式爱得深沉,在短暂的导演生涯中一共执导了7部长片和1部短片。虽然作品数量不多,但每一部都是精品。杨德昌擅长以西方现代主义的形式来表现传统的中国式人情,这使得他的作品在美学层面上更具世界性。在他的作品序列中,《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以其平民史诗的气魄成为华语影片经典,《一一》以其对人际关系的深刻洞察而名留影史,这两部影片也成为影迷交口称赞的杰作。
摄制于1982年的《光阴的故事》是台湾新电影运动的开山之作,它的诞生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二战结束后,日军撤离台湾,国民党入驻台湾,成为统治者。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台湾的电影产业被当局集中管理,电影主要充当政党的宣传喉舌,大部分影片是由受到上层监督的党营中央电影公司拍摄的,“健康写实主义”成为电影制作的大方向,它旨在通过拍摄体现劳动价值并弘扬社会正气的情节剧,达到让人们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社会现实的目的,总体上仍然是一种政治规范下的文艺创作方法,目的在于巩固国民党的统治。在当时“戒严”的高压政策下,表现负面的社会现实是不被允许,更别说描绘台湾历史了。到了80年代初,政策略有松动,中影公司想要革新一成不变的电影创作局面,给台湾本土电影重新注入生机和活力,于是招募了一批有理想有热情的年轻人,支持他们每人拍摄一部短片,然后结集组成一部长片,《光影的故事》由此产生。
《光阴的故事》是一部合集式影片,分别是陶德辰的《小龙头》、杨德昌的《指望》、柯一正的《跳蛙》和张毅的《报上名来》。这四部影片尽管没有统一的主题,却表现了生命中的不同阶段和特定的历史时期,从学童到青年,从农业化的1960年代到现代化的1980年代。这部影片关于童年和回忆,是现实主义风格,不同于早先的“健康写实主义”,而是台湾普通百姓每天过的实际生活。其中,杨德昌的《指望》算是翘楚之作,已经显示导演出色的视觉表现力和对视听语言的独特理解。
《指望》讲述了一个青春期少女小芬的成长故事。她的父亲早早过世,母亲独自操劳维持这个家。她的姐姐没有考上大学,穿衣打扮新潮时尚,满脑子想着男人,却不专心学习。她有一位身材矮小、戴着眼镜的玩伴,两人约定一起学骑自行车。她十分羡慕姐姐的成熟气质,也想快快长大变成姐姐那样,她看着姐姐的丰腴身材,然后看着镜中自己的裸体,好像并不满意。她第一次来月经了,这代表她在生理上已经不是少女而是女人了。新房客的到来更是让她心烦意乱。英俊硬朗的面庞和修长结实的身材唤醒了她对男性的欲望,她开始陷入对性的迷茫之中。当她写作业的时候,房客的身影在脑海中反复出现,她幻想着以请教问题的名义能和他单独沟通相处,却在出租屋的窗外看到裸露上身的访客和只穿一件衬衣的姐姐共处一室。小芬好像明白了什么,她的幻想破灭了,悄悄地从窗边走开了。紧接着,小芬出现在夜晚的街巷上,戴眼镜的玩伴骑着自行车从她身边经过后就摔倒了,小芬上前扶起他,两人相伴一起回家。在影片结尾处,玩伴说:“学会自行车之前,我以为学会之后可以去任何地方,可是学会之后,我却不知道该去哪里了。”小芬并没有表现得歇斯底里、痛不欲生,而在目睹了姐姐的行为后,更想抓紧自己的童年了。在这部短片中,杨德昌将整个女孩青春期的状态浓缩在短短几天时间内,他也展现出一种随心所欲、破旧立新的姿态,他的表现题材和视听风格也与之前的台湾电影大相径庭,成为台湾文化界独树一帜的存在。
下周五,我们会为大家带来杨德昌的《恐怖分子》,敬请期待。
2017年4月28日周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