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沟通:城市共通体的前世、今生、未来——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23)”于11月18日至19日在上海举行。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是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联合主办的一年一度全国性学术论坛,迄今已连续举办十七年,以高水准的学术研究和前沿性的议题,在海内外传播学界获得了很高的学术声誉。浙大数字沟通研究中心百人计划研究员罗婷、黄广生,浙大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学生黎江波、卢芳菲一行受邀参会并作报告。
图为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23)开幕式现场
论坛开场对话环节围绕“再构媒介:数智城市时代的中国媒介学”这一主题展开,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孙玮教授、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加拿大28开奖预测结果官网大神数字沟通研究中心主任黄旦教授作为引言人发表演讲、对话与会学者,以“数智城市”为视角,探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发展对于个体和城市社会的整体性影响,以此为出发点,重新思考与定位媒介与传播对于社会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媒介学”,以构建中国特色的传播学学科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为目标,力求形成中国传播学研究本土化的新范式。
图为孙玮教授发言
图为黄旦教授发言
本次论坛主体部分共由13个主题分论坛构成。其中浙大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师生组成的主题分论坛“建筑、图像、声音与城市共通体的想象”,围绕建筑、公共屏幕上的图像和无线电(话)所带来的声音三个方向展开,分享了各自对相关话题的思考与发现。黎江波对罗杰·斯克鲁顿的新城市主义讨论从其建筑美学思想出发,探讨了建筑形式与公共空间的形成和公共伦理的建立之间存在的紧密联系。他认为斯克鲁顿启示我们特定的建筑形式能够营造出文明和谐的城市街道氛围,并增强社区成员之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图为黎江波作报告
黄广生和刘姗姗聚焦的是城市中广泛存在的公共屏幕,这些公共屏幕成为环保组织与政府部门协商与互动的场域。他们认为围绕环境图像事件,环保组织根据相关治理部门的回应状况,形塑了介于狂野和温顺之间的策略性互动回路。
图为黄广生老师作报告
罗婷和卢芳菲关注了无线电与电影媒介在中国互动的历史,无线电不仅助推了有声电影技术的实现,当其进入电影文本也影响了电影媒介形式的表征,促进了上海都市一种现代的(公私)空间感和时间感的生成与共享,达成了媒介与现代都市感官经验之间的互生共存。
图为罗婷老师、卢芳菲作报告
会议最后,黄旦教授对参会研究汇报的情况进行了总结。他指出要重新思考“什么是媒介学”的问题。黄旦教授认为要把媒介作为框架和窗口,而非静态的物。要从媒介的角度去看待现实、历史以及人和人的交往,从媒介学的视角进入从而形成新的研究领域。此外,黄老师指出了当前研究要避免的两种模式。其一,是“印证”的模式。认为某个静态的物是媒介,然后去论证出它是媒介的过程并无意义。其二,是“文本解读”模式。文本解读是研究的基础但绝不是研究本身的目的。